原田真人│2008Japan145min

電影中曾對”Climber’s High”的意義進行解釋,它是指登山時過份專注投入而達到的某種「巔峰狀態」。台灣譯名將其翻為「空難風暴」,減低了這個名詞的複義性。

原作者是橫山秀夫,過去似乎有不少作品被映像化,例如《半自白》也算另一部不差的改編電影。電影主角悠木和雅是一個過份熱愛自己工作的記者,圍繞在他身上的命題,除了地方新聞社報導1985年的空難事件為主舞台以外,也包括他與登山同好的友情,以及面對上一代父親及下一代兒子的親情。這些問題,都在這部電影裡被纏繞解決了。

1985年,日本發生史上最嚴重、死傷人數最多的空難,空難剛好發生在群馬縣,正是這個地方新聞社的所在地,悠木被指派為主導整個空難新聞的總指揮。作為一個地方新聞社,資源比中央新聞社少,也沒有無線電支援,這群地方記者卻擁有不比別人差的使命感。這個以悠木為首的團隊,在山區事故現場衝鋒陷陣,忍受生理與心理的痛苦,也得為可能的獨家做好保密工夫。而在層層扣環的新聞工作中,前線記者好不容易得到的消息,也可能因為人事傾軋、印刷時間等不確定因素,未能即時刊出,大大減低了新聞性,使前線記者的努力功虧一簣。

CheckDouble check」,悠木所堅持的新聞使命和道德,在台灣已幾乎消失殆盡。他大膽挑戰業務部和派報部,讓仍懷有新聞熱情的工作者盡情發揮,像個夾心餅乾對上對下協調。當他因為無法確定空難事故原因的正確性,而無法下定決心將獨家消息曝光,結果隔天被其他新聞搶先報導,辛苦奔波的玉置記者還相信悠木是正確的,不知道台灣記者看到了會不會嗤之以鼻?

電影一邊處理日航123空難的新聞,一邊也交叉剪接悠木和安西兒子登山的畫面,為”Climber’s High”下了兩種互文式的定義。除此之外,鑲嵌在空難新聞之下的友情、親情支線,也十分令人動容,加上主線中理性與感性的反覆交織,成就了這部兼具批判與感動元素的電影,也讓成功飾演悠木的堤真一,獲得2008年日本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

雖然台灣沒有像日本這麼大的新聞市場,足以支撐像電影裡這麼大的地方新聞社,日本新聞業的分工跟台灣也有所差異,可能因為語境不同無法完全理解,不過還是有某些可以對話省思的部份。例如像電影裡傳達著,從事新聞工作,就跟登山一樣困難這樣的隱喻,在台灣日漸墮落的媒體生態,恐怕是奇聞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ina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