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rtin Scorsese(馬丁‧史柯西斯)│2011USA126min

上次的3D電影經驗是去年到九族文化村看《海賊王》,是一次非常過癮和享受的經驗,又聽說Hugo是一部蠻適合以3D觀賞的電影,所以,我帶著這樣的雀躍和期待進了戲院。結論是:雖然電影蠻好看,但3D效果還是跟布袋戲佈景沒什麼差別啊。

Martin Scorsese過去的作品經常能兼具票房和口碑,幾乎以成為好萊塢商業片的操作典型之一。這一次,他首次挑戰3D電影,選擇更多重層次的隱喻,也(暫時)離開了李奧納多的明星光環,回歸本位又不安於室的,完成了Hugo

”Hugo”裡,3D不只是一種商業賣點,他更用這種新穎電影科技向電影發明者致敬。以親情、友情和夢想包裹的”Hugo”,強調了”Hugo”裡每一位角色的不可或缺,而電影製作也是如此。”Hugo”角色與角色之間的情感聯繫,與”Hugo”的致敬電影企圖相互謀合,達到了「義溢於外」的戲劇效果。

說穿了,從古到今的電影都像一個個大、小齒輪,必須環環相扣才能推動運轉的大時鐘,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也唯有每一個鑲嵌其中的個體正視自己的重要性,才能成就電影的完全比賽(Perfect Game)。電影大量出現齒輪、機器人等現代物件的影像,而那把關鍵的啟動鑰匙,其實全都來自於「人」。如果Hugo不認識Isabella,他就不可能拿得到那把啟動機器人的鑰匙;如果機器人啟動失敗,那張飛彈射中月球眼睛的畫就不會出現,也不可能繼續推動”Hugo”的劇情。

科技和人的互文在電影裡被反覆敘述著,我們看到再炫麗的電影表現,追根究底還是得仰賴人的創意;但,如果少了科技的緊密配合,電影絕對會缺少一大塊發展空間。”Hugo”準確製造了科技與人性的微妙平衡。如同百餘年來所有優秀電影所示範的。

Martin在這部電影裡展示了他的熱血與謙卑。原本被埋葬在戰爭和歷史之中的Georges Méliès,在Hugo的解謎過程中被重新重視。Martin一邊致敬、一邊振奮自己、一邊向懷抱夢想的電影人說,絕對不要放棄築夢的機會,拍出好電影,歷史勢會還你公道。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ina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