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許鞍華│2012Honk Kong118min

如果《以愛之名:翁山蘇姬》是刻意把精彩的故事拍得很平淡,那麼《桃姐》就是走了相反的路徑,許鞍華把一個簡單的故事,拍得真是血肉動人。

一部取材於真實故事的電影,許鞍華刻意採取了類紀錄片的攝影形式,搖晃有時、瀏覽有時,這是內容決定形式最表面的層次。再來,因為故事重點在Roger和桃姐兩人之間的互動,於是許鞍華把電影呈現幾乎全部寄託在演員身上;導演便一面致力於捕捉演員動作的細節,一面要求演員做出真實的表演。當然,導演必須有自信,演員能夠做出符合要求的演出,戲中的葉德嫻、劉德華、秦沛的表演,已經不能用好或不好來形容。我想比較妥切的形容是,這些演員與導演許鞍華的企圖緊密相連,他們的表現跟《桃姐》電影整體鑲嵌在一起,不僅密不可分,並且是一種魚幫水、水幫魚的加乘狀態。

電影一開始,一場桃姐服侍Roger吃飯的戲,看似平常,卻一筆帶出了桃姐和Roger之間的關係。對Roger來說,桃姐是一個照顧他家裡60年的僕人,由於工作忙碌,他沒有時間(也沒有意圖)交代自己的私領域,他只需要交代桃姐他什麼時候不在,想吃什麼,和桃姐直接相關的事務就好。另一方面,桃姐也完全理解Roger的工作狀態,也清楚自己的身分是僕人,即使心裡想要更多,也不願意踰矩,她僅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單純的做符合自己位置的反應。

其實許鞍華可以把Roger和桃姐的關係處理得更為煽情,比如說,兩人的關係跟親生母子一樣親之類的,但是她卻沒有這樣做。她反而把桃姐和Roger的主僕關係定位得非常清楚,然後,細緻地去處理Roger微妙的轉變。她藉由一個一個發生的事件,由外而內的去帶出Roger由內而外產生的化學變化,並讓這樣的變化造就更多桃姐的立體性格。

當桃姐中風時,Roger願意幫她出錢、找老人院,其實是出於一種物質回饋的心理,所以他是以工作的心態來處理。之後,他有機會跟桃姐有更多相處,察覺老人院裡其實擁有各種狀況的老人,以及面對突如其來的死亡,桃姐的反應跟平常報喜不報憂的神態不太一樣的時候,Roger似乎慢慢理解了,桃姐的「老」。他能想到只有,除了金錢以外,在能力範圍下給桃姐更多的「陪伴」,並讓桃姐獲得更多精神上的喜悅。而桃姐就像個典型的歐巴桑,全心全意照料並關心著Roger,和Roger的每一次相處,不管身心狀態如何,她都盡量保持快樂的樣子。我們也看到,桃姐在後期,因為Roger心態上不自覺的轉變,而得到了真正的快樂。

然而,外頭那些「孝順」的話語,對Roger和桃姐來說,其實是有點隔膜的。他們就是這樣自然的相處著,用他們各自堅持又彼此熟悉的方式,建構起不足為外人道的特殊關係。

《桃姐》因為取材真實故事而採取紀錄片形式,而紀錄片形式又讓老人院的場景重現顯得格外有說服力。許鞍華在Roger和桃姐的關係敘述之餘,又以桃姐為核心,毫不突兀地帶出了老人院的社會問題。《桃姐》不僅僅是情感展露,它也展現了許鞍華既有的社會關照力。

而那些在大螢幕被放大的動作細節,深深攫住了觀眾的目光,不刻意渲染的故事和鏡頭,釋放壓抑自制的情感傳達,給予人們的感受力反而更大,這正是許鞍華導演的功力所在,也是我最喜歡這部電影的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ina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