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 Bui(裴東尼)│1999Vietnam105min

前幾天聽朋友演講,分享泰國的農業經驗,她說泰國的季節不以春夏秋冬來分,而將季節分成雨季、熱季和涼季。維基百科說,越南南部只有雨季和旱季,導演將電影加上了「希望的季節」,因此名為「戀戀三季」。

電影刻意聚焦在越南底層人物的描寫,雖然真正出現上層與下層、美國與越南的對比片段不算多,但都是極其諷刺和尖銳的,不難看出導演裴東尼的國家與階級意識。不過,《戀戀三季》並非只是一部政治電影,他更耐心地去描繪了這些底層人物的故事,這才是電影引人入勝的關鍵。

穿梭在電影其中的每個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一段辛酸和故事。但是,導演僅在電影中策略性的呈現了人物的一個側面,然後透過專注並徹底地呈現這些側面,縫成越南底層人物的生活小史,非常動人。

車伕與妓女看似是最千篇一律的段落,但是,導演卻設計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場景,一是車伕用賽車賺來的五十美元,付錢看妓女睡覺;另一是車伕到妓女家,幫中暑的妓女刮痧。前者的設計不得不說有些矯揉造作,妓女睡覺的姿態一點也不符合常理,但是當連接到後者場景時,攝影、剪接、演員位置等等的緊密配合,讓刮痧成了比真正的性愛還高段的動作,能想到這樣的隱喻,真的不簡單。

小孩賣雜貨這段也相當聚焦,這大多歸功於小孩本身渾然天成的演出;導演似乎也理解這位小孩本身的魔力,因此大部分給予小孩平視角度的鏡頭,去呈現小孩無意識地為這世界擺弄的神態。至於美國人尋找流落在越南的小孩、以及荷花女與詩人兩段故事,似乎有分別和越南政治和傳統文化對話的意味,可惜因我基礎知識不足,難以細緻分析。

最後,幾段故事都有了完美結局,不知該說是導演太過理想,還是現實太過悲慘,導演選擇讓這些小人物在電影裡擁有幸福,才比較寬容厚道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ina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