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2012│USA│127min

PI迷人之處在於電影製造意義時仍保持著流動性和開放性。

電影的意義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關於信仰的討論,它以理性與感性的拉扯之間呈現的張力,不斷繁殖信仰的意義,而施力點完全投注在主角PI身上。

PI是一個為信仰而生的人,他將自己轉念為∏脫去自己身上的符號。看似象徵理性的數學符號∏,卻擁有漫無規則、無窮無盡的內涵,它唯一穩定的定義是:「圓周除以直徑距離」;這個∏,也成為本片最關鍵的隱喻。

PI信仰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種宗教,PI的父親以世俗規則訓斥之,母親一開始並不想限制PI的思想建構,卻在一次老虎的試煉之中,也認為PI應該要理解現實的規則;他又被拉回了理性一點點。

弱肉強食的理性現實法則,在PI遇上船難時體現得更為徹底。PI失去了所有家人,見證斑馬、猩猩、髭狗、理查帕克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自然生存法則;也因為他少年對理查帕克實驗的創傷,他不再依賴過份自我的情感,反而依循生存手冊,以理性判斷對抗生物規則,與老虎共存一步步活了下來。然而,在理性思考之餘,他並沒有拋棄情感寄託,PI相信這些都是神給他的考驗,他需要伙伴的精神支持──即使是一隻老虎,他把文字文明當成寄託。這些心靈依歸反而讓他更有力量對抗現實,當他對抗現實產生正面回饋,他又生成信仰神的心理,如此不停輪迴,維持他一命尚存的狀態。

當PI瀕臨絕望時,他和理查帕克來到了一座滿是狐朦的島嶼,筋疲力盡的他,因為島的拯救,興起長居此處的打算。但是,一顆人的牙齒卻打破了他的想法,世外桃源並不能真正容許人的成長與進步,曾經視為堅定的救命信仰不能長治久安,一旦安於現狀,忘記自己曾經奮鬥和追求的能動性,反而不知何時會成為吞噬自己的存在。於是,他和理查帕克決定離開,回到那不適者淘汰的殘酷世界,適應那生硬扞格的法制規則,卻能讓人真正感覺存在的現實社會。

電影末段,PI在日本船公司的要求下,再敘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翻轉了先前充滿奇幻冒險味道的體驗述說。電影前一大半信仰被細緻闡釋之後,此時又產生第二個層次的意義,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前一個版本,因為感性是必要的、神是必要的,當我們面對太多理性、現實、規則的時候。

故事至此,導演又製造了第三個層次的意義。因為他說了一個夠美好、夠繁複的故事,我們開始相信,理性與感性思考是必要的(第一個層次),信仰是必要的(第二個層次);同時,說故事是必要的、而人文藝術也是必要的(第三個層次)。

感謝李安,願意用現在的高度再宣告一次人文思維的重要性。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ina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