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Kathryn Bigelow(凱薩琳畢格羅)│2012USA157min

是進化版《危機倒數》無誤,可能進化到保守的奧斯卡獎不敢頒獎給它了。

電影推進過程中,凱薩琳不斷以建立本質,然後推翻它的方式,呈現一種將本質主義問題化的敘事。

美國民族主義

本片本質化的的第一印象絕對是美國民族主義。例如九一一事件作為電影序幕,不只一次提及無辜犧牲的三千名美國人,然後是倫敦、巴基斯坦萬寶酒店的恐怖攻擊事件,以及白種人在阿富汗等國的汙名化等等。CIA對蓋達組織一干人質的刑求逼供,因為背負著美國民族主義的期待與驕傲,在上述本質化的情節中,似乎可以給予同情的理解。

另一方面,導演凱薩琳又不吝賦予觀眾刑求過程中冗長而鉅細靡遺的殘忍畫面──使身為女性的瑪亞不忍卒睹、使施暴者丹因不堪良心譴責而請調回國,同時違背歐巴馬(美國代表)的人道主義精神。這不僅向美國的民族主義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或能進一步引申的說:美國與蓋達組織的戰爭,不過是兩種本質主義的對抗罷了。

影像的真實與虛構

在影像呈現上,《00:30凌晨密令》比起《危機倒數》更加臨場刺激,導演不再延用《危機倒數》絕大部份的充滿真實感的紀錄手法,而採用了更繁複的剪接技巧和特寫鏡頭,劇情起伏也更符合一般商業電影的張力。

當然,導演並沒有完全拋棄她的影像特色與優勢,而是將這種紀錄手法留給了最末段的攻堅。這樣的設計,其實更加強了電影意義的流動:後半「真實」的40分鐘,解構了前大半110分鐘的敘事,突顯了電影前半的斧鑿痕跡,進一步成為好萊塢電影操作本質的質疑。

女性角色的設計

Jessica Chastain飾演的瑪雅,更是一個建立、推翻本質的典型元素。首先,導演讓瑪雅對刑求的不忍,成為質疑暴力行為的象徵;後來,隨著恐怖攻擊事件的一再發生,她慢慢成為加害者(例如一邊詢問犯人,一邊要同事幫忙出拳頭這場戲)。慢慢地,她親身體會了恐怖攻擊的震撼,她失去了要好的同事,因為這樣切身的經驗,讓她一頭陷入追捕賓拉登的熱血之中,完全不見前幾幕的那種猶豫和不忍。

至此,導演讓瑪雅符合了美國電影塑造女英雄性格的敘事模式:獨特的行事作風、過人的才能、比男性更傑出的眼界、女性身處男人世界的弱勢和孤立,當然,毫無意外的,最終她獲取了成功,賓拉登被海豹部隊擊斃。一場瑪雅和站長的激烈爭吵戲碼,徹底體現了這類角色的性格。

但是,當賓拉登死去,我以為電影結尾瑪雅會依照一般美國電影模式,受到眾人的擁戴或美國總統的表揚時,卻只看到瑪雅孤獨的坐上專機,回答不出自己要回到哪裡去,流下意義不明的淚水。

結尾瑪雅的淚水,在劇情上,解構了她電影中段的所有作為;在影像上,嘲諷了好萊塢女性角色的典型敘事;讓瑪雅和站長的一場爭吵戲碼,成了一種美國民族主義的反諷,絕對是漂亮到不行的結尾。

導演當然不是沒有立場,就像片尾所說,這是一部獻給所有捲入事件犧牲者的電影,高度推薦。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ina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