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之歌  

吳秀菁│2015│Taiwan│76min

或許因為有不少成功的前例,也或許是因為影像紀錄普遍化,現在有越來越多NGO以紀錄片的方式,讓更多人知道他們所關懷的對象,和他們的苦心經營。讓人安慰的是,絕大多數的作品依舊以關懷對象為主,不致淪為某團體的宣教片,當然不可否認地,上映後也有產生宣傳意味的正面效果,如果是自然的發生,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蘆葦之歌》由婦女救援基金會製作,主角是一群戰時曾被迫擔任慰安婦的阿嬤;本作在2013年就已完成,因經費不足拖至2015年才上映。原本期待在《蘆葦之歌》中看到更多的歷史,沒想到,片中大多是阿嬤們這幾年的生活,以及婦援會為她們辦理身心照顧工作坊的情況。觀影過程中,雖跟著影像情緒起伏,仍掩不了失望,一度覺得根本就是宣傳婦援會的影片吧,直到影片接近收尾,我才了解導演和作品的企圖是什麼。

其實,公視早年的紀錄片便曾詳述這群慰安婦的歷史,《蘆葦之歌》不再贅述,而是花更多的力氣在讓阿嬤們面對創傷這件事。片中所引述的大量訪談之中,有位日本慰安婦關懷組織者的發言,格外令人印象深刻,大意是阿嬤們爭取日本道歉、要求恢復歷史,不是要人們同情,而是希望獲得「人」該有的尊嚴和價值。

這就是《蘆葦之歌》的核心命題。因為她們曾經受過創傷,已經無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婦援會和《蘆葦之歌》企圖個體化每一位慰安婦,呈現她們各自的故事和傷痛,同時,耐心地讓每一個阿嬤,因材施教的面對她們集體的各自創傷。簡單地說,就是把她們當「人」看,不只是由上而下的同情、施捨和理解而已。

關懷和陪伴讓阿嬤們慢慢走出來,敢於掀開多年前的傷口,願意去談論塵封已久的過去,不管是不是和創傷直接相關,那都是一種正面治療。即使日本政府仍然不願意道歉,但她們還是不斷前進,從憤怒到感受疼痛,最後能像諮商師回憶某阿嬤的工作坊行動:原諒那些曾經對她做過不好的事的日本人,然後,也原諒自己。

真的不容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ina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