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藝│2013Singapore100min

很好奇陳哲藝竟然會在頒獎台上領金馬獎最佳編劇獎時,說覺得自己是一個很爛的編劇;以陳哲藝從自己小時候和菲傭相處的經驗,作為首部電影題材這點看來,或許這就是他個人的真實生活,沒有太多編纂製造的關係吧?

觀眾對於《爸媽不在家》能拿下第50屆金馬獎最佳影片,可能還會存在一些討論?不過,就我個人喜好論之,它就是我理想中最佳影片的典型範例。

從一個一家三口家庭開啟的故事,媽媽因為工作忙碌無法負荷家務,決定請菲傭Teresa到家裡幫傭。這個單純到不行的事件,因為獨子家樂的極度反抗,我們看見了跨國勞工(至今仍存在)的問題:因為陌生而產生的不信任、宗教信仰、不自覺流露的階級歧視等等。然而,電影並沒有孤立Teresa這個角色,反而讓她依舊存在意志和動能:她會威脅家樂,會偷偷使用女主人的化妝品,也幫男主人保守祕密──這也完全無礙於她優秀的工作能力,導演不是把她設定為附屬的位置,Teresa是具有能動性的。

家樂和Teresa的互動關係貫串了整部電影,而從家庭成員輻射出的社會關係,也點出了九○年代末新加坡在金融風暴席捲下的個人遭遇和處境。在那個年代(現在也差不到哪裡去),每個人都夢想鈔票,男主人投資風險極高的股票;家樂收集樂透開獎的剪報,甚至利用剪報資訊讓老師中頭彩,免去退學的命運;女主人因為想扭轉現時際遇,被有機可趁的詐騙集團趁虛而入。在資本主義盛行的現今,裡頭每一個被雇用的勞工,包含男主人、女主人、Teresa,哪一個沒陷入失業危機之中?那些說出口與說不出口的,男主人隱藏著女主人的失業和焦慮(以抽菸為表現),男主人想投資泡泡茶和報廢老車的企圖;女主人沒跟男主人說自己偷偷報名勵志課程,女主人抱怨男主人當初為何不買獨棟房屋;Teresa的自殺經歷,哪一個不是被社會結構黑影遮罩下的個體行動?我們以為的命定和自然,就應該理所當然的面對和接受嗎?

《爸媽不在家》厲害之處在於,它不用很重的力道去講述很重的東西,它反而聚焦在微小而平常的「家庭」,運用那些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瑣碎小事,來點出結構性的問題。電影從頭到尾充滿極致的個人情感,男主人的無奈和焦慮、女主人的煩躁和醋意、家樂的耍賴和莽撞、Teresa的堅毅和委屈,增添了本片的軟調性,讓《爸媽不在家》更引人入勝。

細膩不耽溺的手法也對本片的情感有所加分,Teresa目睹跳樓的場景處理可謂本片一大亮點;前半段家樂傲嬌地說著Teresa的頭髮臭,結尾卻成為家樂無法捨棄的味道。片中類似這樣一閃即逝卻舉重若輕的設計和畫面還不少。

或許是因為導演年僅26歲的關係,如此著重情感描述的取向,依舊讓人感覺「人」的希望。在怎樣艱困的環境下,電影中的「家」都沒有崩解,人與人之間維繫的情感,仍是抵擋結構的最大武器吧。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ina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