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莎士比亞戲劇,第一次看日本舞台劇,第一次進國家戲劇院,心甘情願地把鈔票掏出來,完全是為了滿島光,這位我心目中日本演技排行第一名的女優。事先翻了原著,加上導演鴻鴻在開演前精彩的導聆,雖然依舊恨自己日文太差、無法不看字幕就聽得懂台詞,多少還能感受蜷川戲劇的魅力所在。

如鴻鴻所說,蜷川2015版本的哈姆雷特,幾乎是忠實地把莎翁原著直接搬上舞台,沒有做太多的刪減,對於剛接觸莎翁的入門者、或是莎翁本格派的觀眾來說,是很不錯的設計。但是,如蜷川自己所強調的,把西方戲劇搬到日本舞台,必須製造在地意義,因此在可以發揮日本風味之處,例如戲中戲(中戲)的歌舞伎、古日文台詞、台詞對話的節奏感,也都有完整呈現,穿插中雖有不協調但仍不算突兀;不過對於像我這樣的外國人,也無法分辨這樣的置入,算不算東方主義或異國情調就是了。

原本的莎翁原著,放諸現時來看,某些觀念已經過時,而小劇場運動出身的蜷川,也嘗試在戲中置放一些階級元素,鴻鴻曾特別提及《哈姆雷特》搬演的舞台其實是坐落在十九世紀末的貧民窟,另外像哈姆雷特與掘墓人相遇的段落,平民和貴族演員的身體姿態,都有一些刻意的設計;不過放在忠實搬演的整齣戲之中,這樣的設計並不算多。

即使是忠實搬演,導演卻把上、下半場的戲劃出了不同的風格線,上半場是完完全全的本格派,莎翁本格、日本本格,演員演技也都極其古典,讓人喘不過氣。但下半場開始,變得比較像現代舞台劇一些,演員走位、節奏、台詞都相對自由,飾演國王的平幹二郎獨白懺悔的場次,竟然直接在台上裸身潑水,這種迥異於原著的懺悔姿態,也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改寫。

日本舞台劇果然還是很日本,可以感覺每個環節都經過了反覆操演。台灣的大型舞台劇,不時讓人感覺大而無當;因為是大型舞台劇,所以刻意強調場面、燈光、特效、換場,讓觀眾知道錢都花在哪裡,觀眾才能感覺值回票價。但蜷川的《哈姆雷特》完全一景到底,除了戲中戲的祭壇場景,全劇都是在貧民窟的背景下演出,即使沒有太多換場,觀眾也不會因此覺得無趣,反讓祭壇場景在心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演員群也幾乎沒有換裝,但他們華麗精緻的衣裳,看三小時也不覺厭倦;舞台劇換場不僅迅速,連我坐在第十排,都很難聽到換場的聲響,也因此製造出祭壇一現身、全場驚呼的效果。可以說《哈姆雷特》所有前後場的舞台元素都被充分使用,完全一絲不苟。

《哈姆雷特》原本就是一部以男主角為主的作品,一直對藤原龍也沒有太大感覺,但他的的確確把哈姆雷特的角色撐了起來,那難以想像的台詞量,被他完全承載,此外,他和雷厄提(滿島真之介飾)之間的打戲毫不含糊,像鴻鴻說的,他無法想像這樣的戲要演到禮拜天,藤原在台上幾乎是用全身力量在演出,非常佩服。

而個人排行日本演技第一的女優滿島光,看完上半場其實有點小失望,因為蜷川太忠實原著,導致她的戲分就如同原著般稀薄。但這樣的失望延續到下半場卻轉為驚喜,因為發瘋的奧菲麗亞開唱了(我也完全忘記這邊本來就會唱歌),演到這大概就了解蜷川為什麼要挑滿島光演奧菲麗亞,如果沒有夠站得上台面的嗓子,演邊瘋邊唱的奧菲麗亞,可能會變成讓人發噘的現實瘋子。

上半場那個純潔、無暇、高貴、氣質的奧菲麗亞,經過父喪和情人的背叛,因為過度急遽的成長,在下半場變成一個絕望的精神崩潰者。快30歲的滿島光,竟能把奧菲麗亞的荳蔻年華詮釋得如此立體,而上半場幾乎不是重點的她,在下半場的發瘋段落成為全劇一個難以忽視的存在,不愧是日本演技第一的女優。

滿島光的弟弟滿島真之介的演出是另一個亮點。在《哈姆雷特》裡,身為姊弟的他們變成了兄妹,不變的是他們深厚的感情,他們的互動和真之介當哥哥的演繹,也讓人離不開眼睛。

《哈姆雷特》5月將赴英國演出,蜷川幸雄在世界的知名度已不言自明,想必應該又是好評不斷。2月號的《表演藝術》雜誌是蜷川幸雄專號,從中補充了不少關於日本劇場的知識,比較令人驚訝的是原來蜷川幸雄是蜷川實花的父親,原來蜷川實花強烈的影像風格是一脈相承的,雖然《哈姆雷特》幾乎只剩演員華服較令人印象深刻而已。

觀眾的熱烈迴響,看得出來日本團隊在台灣演出可以獲得不少信心,也希望還沒在台灣真正大紅的滿島光,透過這次巡演也能了解在更南方的國度,還有一群肯定她實力的粉絲,沒事就過來走走吧。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ina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