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Jonathan Demme(強納森德米)│1993│USA │125min
企圖稱許某件事物,最好的策略絕對不是直接公告周知,而是透過一面鏡子,折射出該事物的美好。這不僅更具有說服力,也比較不會在宣揚的過程中遭受質疑。
《費城》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即便改編自真人真事,然導演企圖透過同性戀議題的討論,去突顯美利堅合眾國的正義化身,法律公平貫徹於美國的命題,導演不著痕跡地展演得十分精湛。
一切的憑藉都在於法律:身為律師的安迪,為安迪辯護的律師米勒,他們相信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信念,而這是《費城》念茲在茲告訴觀眾的。最終安迪獲得賠償,也為法律的社會價值做了最高峰的註腳,這是一場合乎情理法的審判結局。不過,也或許就是由於《費城》的基礎聚焦於法律,這樣的操作讓觀眾看完整部電影依舊難以對同性戀者萌生同情的理解,反而可能對疾病纏身者產生憐憫的情緒。當觀眾望見病重的安迪被赤裸裸地曝露病體時,他就贏了這場官司。至少觀眾一定這麼期望著。
在十幾年後的現在,同性戀者越來越多,但歧視同性戀者的情況並未稍減,只是礙於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批評聲浪由顯性轉為隱性;而一般人對愛滋病患的刻板印象仍未抹除,只是當今存在更多重大傳染病掩蓋去愛滋病的駭人聽聞。很諷刺地,法律成為捍衛性向與疾病者的武器,卻也讓同性戀者與愛滋病患只能在法律空間得以喘息,價值觀跟不上變動社會的緩慢速度,法律成為捍衛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還好,我們還有法律,不得不託付它,持續維繫人類社會的秩序。
2010.05.12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