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童等│2011Taiwan114min

王童,〈謝神〉(The Ritual);

吳念真,〈有家小店叫永久〉(A Grocery Called Forever);

魏德聖,〈登場〉(Debut);

鄭文堂,〈老人與我〉(Old Man&Me);

沈可尚,〈到站停車〉(Bus Odyssey);

王小棣,〈釋放〉(Destined Eruption);

張艾嘉,〈諸神的黃昏〉(The Dusk of the Gods);

朱延平,〈無國籍公民〉(The Orphans);

侯季然,〈小夜曲〉(Green Island Serenade);

戴立忍,〈KEY〉;

陳國富,〈初登場〉(The Debut);

張作驥,〈1949穿過黑暗的火花〉(Sparkles);

陳駿霖,〈256145樓之一〉(LANE 256);

鄭有傑,〈潛規則〉(Unwritten Rules);

何蔚庭,〈100〉;

陳玉勳,〈海馬洗頭〉(Hippocamp Hair Salon);

楊雅喆,〈唱歌男孩〉(The Singing Boy);

鍾孟宏,〈回音〉(Reverberation);

蕭雅全,〈有一好沒兩好〉(Something’s Gotta Give);

侯孝賢,〈黃金之弦〉(La Belle Epoque)。

 

10+10=100,每個導演有五分鐘的時間,展示他們心中的百年風景,以慶祝中華民國百年。

看完電影,第一個感想是,某些年輕導演真的太混。如果看完王童的〈謝神〉,發現自己的作品竟然跟他放在一起評判,你們會不會感到羞愧?

就影像表現和故事堆疊整體來說,我認為王童的作品最為完整;他用短短幾分鐘的時間,達到鋪陳、高潮與收束的完善結果。〈謝神〉結合了台灣人對信仰的虔誠、台灣人的憨直與隨遇而安,以及台灣人對現代與傳統衝擊的自然反應,是一部規矩誠懇的短片。

陳玉勳的掌握也不錯。他找回《熱帶魚》式的荒謬喜劇手法,以洗卻記憶的超現實噱頭,成功攫住觀眾目光。原本以為以《茱麗葉》重回影壇的他,已經失去幽默以外的意義傳遞,〈海馬洗頭〉似乎又讓人重拾信心。

無可厚非地,大部分的導演,其實都在用這五分鐘重新詮釋、消費、延伸自己的過去,在這五分鐘內拍出新意,才是一種對觀眾負責的態度。吳念真式的台灣懷舊,以7-11便利商店的入侵切入,並放眼年輕一代做為固著,還算有點意思;除好友李永豐外,其餘演員採用素人的做法,我也挺喜歡。

同樣引進素人演員的導演鄭文堂,延續他對台灣底層的關懷,改編社會事件創作出〈老人與海〉。這種透過一個小事件發想出完整故事的觀察力,我認為,是每一位導演所應該具備的,鄭文堂還是沒令人失望。

魏德聖以《賽德克‧巴萊》男主角林慶台為主述,製作了一齣簡短的紀錄片,口中喃喃念著的口白依舊是賽德克語,雖說有偷懶之嫌,但如做為《賽德克‧巴萊》族群議題的當代補述,我也還可以接受。

難以想像〈釋放〉是出自王小棣之手。10+10DM上寫著「以默片與有聲片的對比,呈現城鄉的差距。」老實說,在觀影時,我被這部影片搞得有點一頭霧水。不過,因我一向喜歡描述性格扭曲人們的電影,劇中的兩位主角莫名其妙的行為,也莫名其妙地讓我感覺有趣。

原本期待朱延平的〈無國籍公民〉會有什麼突破性的表現,結果除了小甜甜出色的演技外,也沒什麼亮點。過份穿插〈異域〉的片段,只會讓人覺得朱導真的跟不上時代,只好緬懷過去的風光;而孤兒過了幾十年以後,依舊是孤兒。

似乎蠻多人不喜歡《一頁台北》,不過我個人是還蠻喜歡這樣的電影小品的。帶著這樣的印象,以為陳駿霖在短片可以有不錯的發揮。結果,我錯了,〈256145樓之一〉裡的愛情故事,除了男女主角張孝全和張韶涵,其他我什麼也看不到。

沒錯,楊雅喆的男孩系列還有續集!在〈唱歌男孩〉裡,他續用同一位男主角,加入了一位品學兼優的女同學,談台灣斯巴達式的教育問題。一方面,我推崇楊雅喆對教育問題的關心;另一方面,我也認為該是找下一位男孩的時候了。

在〈回音〉裡,鍾孟宏又玩弄起展現他功力的影像,以及他電影敘事中慣用的意料之外的暴力情節。雖然談的是重複性的東西,但我還是看得很過癮。

戴立忍和桂綸鎂的組合頗令人期待,絲毫不意外,他把桂綸鎂拍得很漂亮。或許因為故事簡單,導演似乎想用影像手法補足電影豐富度,不料卻成為敗筆。過份零碎的剪接,削弱了小鎂演技的連貫度,與想呈顯的故事重點(假裝沒鑰匙,其實在等某個人,而且是女人),使得這部片不像電影,比較像MV

蕭雅全的慧眼以《第36個故事》帶出了令人眼睛一亮的新生代女演員林辰晞。不過,他如果不好好想想怎麼當一位導演,林辰晞不好好想想怎麼當一位演員,他們即將所遇到的,絕對不會只是瓶頸而已。

侯孝賢的童年往事式的懷舊、親情和不疾不徐,在〈黃金之弦〉之中再度呈現,一樣讓人羈絆和魂牽夢縈。嗯,不包括我。

以上是或多或少可見到作者之影的作品。當然,也有部份導演利用這次機會,拍出與以往風格有所差距的作品。

看完〈到站停車〉,真心覺得難以定義沈可尚這位導演。曾經拍攝紀錄片,也拍過電影的他,在《10+10》裡拍了一部象徵意味十足的實驗電影。〈到站停車〉的英文片名為”Bus Odyssey”,想必是沿用荷馬史詩的典故。在原本的故事裡,Odyssey代表主角奧德修斯的旅程。在這趟旅程中,遇到了許多險阻,也造成許多生命犧牲。在本片的脈絡中,堅守到站停車規則的公車司機,害一位逃難中的男子中槍而死,似乎是導演對體制和規訓提出的反諷?如果照這樣解讀,結尾田地上所插的Not For Sale牌子,便充滿著濃厚的抗議色彩了。

張艾嘉〈諸神的黃昏〉改編自呂政達的同名散文,影像同樣實驗性十足。〈諸神的黃昏〉帶出的死刑議題十分特別,雖說可能因長度限制觀點顯得有些單一,卻也隱隱透露著張艾嘉的人道關懷色彩。

陳國富和侯季然不約而同想到了足以代表中華民國的百年歌姬。前者選擇了台灣歌姬鄧麗君,後者是台灣歌謠天后第一人紀露霞。〈初登場〉著重在鄧麗君登場前的緊張與忐忑,後者則強調紀露霞在台灣歌謠跨越世代的影響力。我想,陳國富和侯季然的年紀,同時決定了百年歌姬的人選,很難說誰拍得好。不過,這兩部短片應該拍起來蠻輕鬆的,都只有一景。

張作驥用五分鐘的短片完成了很多導演的夢想,紮紮實實地說了一個中華民國百年的歷史片段。1949年的戰爭前線,有拋頭顱灑熱血的國軍,也有被捲入戰爭的無辜人民,人們都無可避免的捲入這場戰爭引爆的火花之中,而倖存的人民,只見廢墟與斑斑血淚回憶。

看完這些導演以民國百年為出發,做出他們的發想、詮釋、想突顯的議題等等,我發覺,鄭有傑的〈潛規則〉可以用來諷刺這些導演。他在〈潛規則〉中以中華民國國旗呈顯國族議題的荒謬,場景簡單,但精心設計、句句到位的對白,不只道出了台灣電影工作者不得不背負政治問題的辛苦,也說出了台灣人對國家定位方向充滿不確定性的不滿;就像國旗應該在什麼時刻出現,藍綠兩黨步調永遠不一致的做法,我們已經暈頭轉向了。

可惜,台灣人普遍來說,還是只在意民國百年的慶祝做法有沒有浪費公帑,卻沒有質疑中華民國為何有慶祝百年的正確性。就像大部分人可能會評《10+10》好不好看,卻不會問這20位導演怎麼選出來的,為什麼女性只有兩位等等。我認為像姜秀瓊、鄭芬芬、李芸嬋都是十分優秀的導演,其實可以拿來換掉某些人。

馬來西亞華人導演何蔚庭,對百年詮釋也頗值得玩味:他拍了一位走過百年的人瑞。畢竟,任何觀照都還是要回到人,任何苦難終歸回到生活。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ristinasy 的頭像
    christinasy

    FlaneuR的閱讀記事

    christina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