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炳權、林君陽│2012│Taiwan│114min
我曾經看過《愛的麵包魂》在公視人生劇展的片段,飾演糕餅演員(高志宏)的形象深植我心;當初知道《愛的麵包魂》要搬上大螢幕時,心情一度興奮,但知道電影版將抽換演員時,期待度不免下降了一些。
不過,因為《愛的麵包魂》的原著劇本夠強,印象中它也深刻討論了台洋文化差異的問題,所以我還是蠻有信心的。
以賀歲片的角度來說,《愛的麵包魂》製造了相當程度的熱鬧氣氛。它有精彩的電影配樂和歌曲,有台洋語言玩弄的笑點,有扣人心弦的戲梗,有炫麗多樣的顏色,電影敘事連接上也很順暢,已經達到堪稱一部「好看」電影的基本要求。
不過,我認為導演和編劇,在決定放置《愛的麵包魂》某些元素似乎過於討好。首先,在演員的選擇上,捨棄了原本知名度不高卻同樣優秀的演員,選擇陳漢典、陳妍希和倪安東為主角;第二,某一些足堪咀嚼玩味的橋段不見了,電影版僅存愛情和麵包的選擇層次,無法再往下帶出台洋文化差異的深義;這也引領到第三點,曉萍最終的決定關鍵,似乎只是因為「在地」的情感元素,而不是「在地有什麼」這樣兼具感性和理性的複雜原因。
由此往前推測,曉萍原本對法國的嚮往,將被平板化為不想像母親一樣後悔的依戀,而不是她真心希望糕餅去接受國外的洗禮,精進做麵包的廚藝,再回饋給源晨麵包店,好為在地注入創新元素。
當然,在電影最後,曉萍以及與布萊德之間的麵包比賽,「意外的」讓糕餅理解到自己的不足。我認為,電影最終不能將情節推向極致的原因,來自曉萍其實只是糕餅的催化劑,電影並沒有將糕餅與曉萍的愛情、與糕餅和布萊德的麵包,擺在同一個天平上做更對比的處理。反而變成糕餅與曉萍之間有愛,布萊德進來攪局,如此以愛情為主的處理方式,麵包遂變成次要解決的問題。即使最終糕餅理解了布萊德的麵包贏過他的因素,那也是因為男女情感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曉萍為糕餅著想才希望他出國,糕餅因為曉萍才參加麵包比賽,而不是糕餅或曉萍本身對麵包的熱愛所致。
我不是指主角完全不愛麵包,導演當然也愛,特別是電影中出現了許多(統一)麵包的畫面。只是在導演的權衡之中,在地情感變成吸引觀眾的訴求,就連麵包也是。我想說的是,如果台灣電影,還繼續用這種「賣台灣」的方式,討好台灣觀眾,拒絕進一步挖掘深刻意義的話,我敢說,這兩年台灣電影的榮景,曇花一現的機率將持續攀高。
話說回來,《愛的麵包魂》在這波賀歲片中,倒是最讓我滿意的作品。陳漢典跳脫了以往的演出,努力詮釋一位不懂表達直接情感的台灣男兒,不算完美,卻有一定說服力。戲劇科班出身的倪安東,把身為一位外國人的紳士和自以為是,也詮釋的頗到位。更不用說耕耘電視與電影多年的陳妍希,與陳漢典和倪安東的微妙互動非常出色,一邊使曉萍的位置不遜於兩位潛藏大男人主義性格的角色,一邊讓陳漢典和倪安東的角色更為立體,把和糕餅之間隱隱牽著一條線、和忍不住被布萊德溫柔性格吸引,這樣的三角關係,處理得又技巧又分明。女神不是叫假的。
包括電影裡的其他配角,演員的恰如其份表現豐富了整部電影,提高了《愛的麵包魂》的可看度,這導演也算幹得不差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