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力州│2013Taiwan104min

在台灣紀錄片逐漸被商業介入以後,楊力州幾乎已成為商業紀錄片的第一把交椅。商業從來不是壞事,如果注入更多資金和行銷手法,能夠廣傳紀錄片的社會關懷本質,這絕對是作者和觀者所樂觀其成的。

楊力州的確擅長拍出討喜好看的紀錄片,但是他的作品內涵、和作品最後究竟成就了什麼,則是需要再細膩探討的。《拔一條河》這次來到甲仙,以2010年八八風災受難區域為背景,展開一年多的實地影像紀錄。

紀錄片提及的人物非常多,除了在甲仙當地工作的居民,還有分散在兩條主線:甲仙國小拔河隊、在地新住民的角色。楊力州在此依舊展現了良好的敘事功力,104分鐘的紀錄片之中幾乎沒有讓人覺得無聊的地方;當然,這都經過了楊精心的挑選和剪接,而這樣的精心,也造就了《拔一條河》的調性。

比起《青春啦啦隊》,楊力州的姿態似乎又低了一些,這是他的進步。但是,個人依舊不喜歡片中俯拾即是的戲劇性安排,甚至還聞到紀實攝影時最忌諱的過度介入意味。例如,甲仙因為八八風災的影響,一開始就被定調成悲情小鎮,電影採用過份煽情的畫面和音樂,製造低盪的基調,以突顯後來甲仙國小拔河隊獲得全國比賽第二名的振奮人心,以及重新種下甲仙米的再出發等等。當然,我並非認為甲仙不慘不堅強,我想強調的是導演可以選擇另外一種手法來談論這件事。

關於紀實攝影,特別體現在那位隔代教養的拔河隊隊員。他或許並沒有直接反抗拍攝,但當年僅國一的他在過年時無奈的回答鏡頭後方的問題時,我已經很想把攝影機關掉,即便攝影者已經有些小心翼翼。況且,這條線對於整部片的完整敘事,一點影響也沒有。

為了豐富紀錄片的生動和趣味,揀選是必要的,但是導演必須要拿捏好適當的尺度。《拔一條河》最讓我無法忍受的一點,就是過份氾濫的眼淚,即使像回鄉社區工作者這種只露面一會兒的角色,都必須以淚眼婆娑的姿態現身,難道真的必須目睹真的眼淚,觀眾才能感受到甲仙境遇的悲慘,以及他們試圖從谷底翻身的戰鬥嗎?

《拔一條河》選取了台灣放眼望去絕對「中」的八八風災重建題材,也真的在當地耕耘了好一陣子,例如單就新住民這條線來看,已經可以看得到廣度;相較之下,拔河隊倒是比較不足的。如果說真的要推薦《拔一條河》,絕對不是因為導演,更不是因為那些眼淚,是因為在螢幕上看到那些在甲仙曾經與你擦身而過的人們正在生活,所以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ina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