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柏瑞│2013│Taiwan│122min
真實人生往往比電影精彩,《志氣》裡這群繩力女孩們的真實背景,或許也比電影更為動人。
毫無疑問是個勵志片,重點在導演以怎麼樣的「手法」來呈現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志氣》所加入的電影元素絲毫不令人意外,劇情裡加入了福利社蹦蹦哥作為笑料,以主任為代表的反對拔河派,以及吳老師這位女性做為郭教練和其他介面的軟性中介。我認為,這些新加入的角色都極其樣板,除了吳老師的角色堪稱有機,其他都沒有為電影達到加分效果。
而刻意製造的拔河隊內的衝突,同樣複製了勵志片的傳統模式,像學姊與學妹互看不爽到團結一致的橋段,大概都是為了增添電影故事的感動度,把勵志的故事線做得更為完整,不過老實說,這些過分老梗的做法,實在加分有限。
反而是景美女中拔河隊的真實故事,更為引人入勝,例如包含春英在內三位女生的家庭背景、訓練過程中的辛苦和挫折等等。雖然家暴和隔代教養的橋段還是被導演處理得斧鑿痕跡過深,但做為呈現一支運動隊伍克服個人和團隊困境的過程紀錄,還算到位,甚至觸及台灣體育環境的困境,都十分令人激賞。
值得一提的是,《志氣》中的演員為電影加了不少分數,瑤瑤雖掛名主角,她和夏安的表現卻沒有特別突出其他素人演員,反而恰如其分地融入其中,這和強調團隊的拔河運動產生了對話效果,補足了電影某些刻意的設計姊妹情深劇情,但效果不佳的情況。
莊凱勛所飾演的郭教練也是另外一個這樣的例子。劇情中,觀眾只能看到郭教練大部分時間在嘶吼,為了拔河隊盡心盡力的嚴格身影。但莊凱勛自然適當的使用國台語穿插的對白,並嘗試在這些堅硬的設定裡,帶來屬於人性的味道,他出色的表現把郭教練演繹得極為立體。
如果全部複製真實,那叫紀錄片,而不叫電影。如果想拍一步改編真實故事的電影,那麼應該做怎樣的「改編」,好讓原著故事成為一部電影,導演、編劇(或資方?)應該要更審慎處理,以一位導演的處女作來說,《志氣》整體不算太差,也不致於到扯後腿的程度,只是《志氣》電影存在太多迎合觀眾和票房的趨向,這樣的「改編」就能直指「電影」嗎?值得思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