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卓立│2014Taiwan118min

看多了重視節奏和精密度的日本電影,回過頭看台灣電影不免有種鬆散混雜感,不過《白米炸彈客》的影像敘事倒是勉力地掌握了說故事和散文化的平衡,是一部夠穩定並得以再從中尋找驚奇的好作品。

尤其在台灣電影目前正在探詢其他(非販賣台灣人情)題材的階段,《白米炸彈客》的嘗試可謂成功。它不像前幾年的破億台片,是把「台灣」這道料理直接堵在面前,告訴觀眾台灣有夜市、黑道、美景,而是把「台灣」內化在電影之中,不過份強調「鄉愁」地突顯矛盾和問題,不管就台灣電影或是卓立導演本身,都是一次明顯的躍進。

也許仍舊考慮觀眾,某些場次和對白還是存在斧鑿痕跡,突顯問題手法有些過份直白,例如楊儒門的阿公阿嬤在看電視的時候提到了台灣媒體問題,以及以楊儒門和「死囝仔」的一次對話呈現外界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等等。問題可能在於劇中有時日常、有時文藝腔的角色對話,如果引言人和劇情走勢有清楚的分野或許還好,電影裡倒是有些摸不著頭緒了,尤其又有不少的台語在其中,落差感更為明顯。

不過,這個缺點因為演員的優秀演出掩飾掉不少。男主角黃健瑋尚屬中規中矩,謝欣穎飾演的「攪和腳」格外令人感覺驚艷。並且,這個角色的出現,讓電影多了一個討論層次,不只是「政府欺壓人民,人民對抗政府」如此正反兩極的選擇而已。

從「攪和腳」這個角色出發,得以輻射出更多值得細究的問題。「攪和腳」的父親是立法委員,他一面徵收農民土地,一面代表農民抗議農會金改。我們從電影中第一個得到的農民印象是像楊儒門的阿公阿嬤一輩子種田,任憑農會和中介商收購的模樣,後來出現像願意接受民代徵收土地的農民,以及農民的代言人──也就是立委。導演並沒有用影像直接判斷哪群人對或錯,反倒觸發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

而擁有強大背景的「攪和腳」本身更是如此。電影中,觀眾其實看不太到「攪和腳」革命了什麼,反抗了什麼,但是卻因為她夠富裕,她能夠代替楊儒門照顧那三個被遺棄的原住民小孩。她所擁有的經濟資本,一方面限制了她的作為和行動,一方面卻解決了死囝仔死後的燃眉之急。電影後段,她甚至表達自己不是沒有努力過,這正傳達了所謂反抗、覺醒的多種面貌,謝欣穎外放而內斂的詮釋方式,具有高度說服力。

看到黃健瑋所飾演的楊儒門,明明自己當飲料小販時吃過7-11的虧,卻還是一味喝著純喫茶,最後又拿來當作炸彈外殼的片段,不禁莞爾。或許可以當作楊儒門這個鄉下小孩的隨心所欲,也可以視為劇情元素刻意的翻轉、翻轉再翻轉,畢竟統一集團都毫無芥蒂地贊助了《白米炸彈客》的拍攝,何樂而不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ina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