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作者:羅伯特‧波西格(Robert M. Pirsig

譯者:宋瑛堂

出版:行人,20133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以下簡稱《禪》)原作出版於1974年,近40年後,由行人出版社正式引進台灣。表面看起來是有些晚了,實際上一點也不,因為作者在後話中自行分析該書暢銷的原因,截至目前為止,並未因為《禪》而有動搖和改變;甚至,在我們所處的東亞世界,這四十年來更有趨烈之勢。

他說,《禪》問世時,「正處於社會文化不滿物質成就的時代」,於是出現嬉皮族群,這本書恰好談到了當時人們的新價值觀,才如此轟動。這正是《禪》花了大半力氣解決二元論的關鍵,整個世界就是因為「理性與浪漫」、「右與左」這種物極必反的通則,才無法達到「心平氣和」的境地。《禪》以小說形式,分成四個段落,由淺入深地提出了可能的解決辦法:透過對「質素」解析的方式。

《禪》整本書即是「質素」化的高度結合。作者先利用摩托車旅行過程中發生的小事件,指出一般人可能察覺不出的迷思,嘗試在(他個人的)夏托克瓦營中進行剖析。接著,斐卓斯的「幽靈」逐漸佔據文本,經由對「質素」的探問,清理出自己的一套思考路徑和終點。最後,再把這套思考路徑上溯古希臘哲人思想,告訴讀者世界體系會演變至今日現況的源頭為何。

巧妙的是,作者在小說行進中,置放許多二元元素,然後再做釋放,好讓《禪》富有文學趣味,像摩托車旅行和夏托克瓦營、主述者和克理斯、主述者和斐卓斯都是例子,其產生的效果也各有不同。如摩托車旅行和夏托克瓦營,小說前半,摩托車的維修過程被當作夏托克瓦營的案例;小說後半,摩托車旅行被做為夏托克瓦營思考之餘的喘息空間。主述者和克理斯則增加了小說本身的戲劇性,產生吸引讀者往下讀的效果。而主述者和斐卓斯的分野,對書中的哲學問題,以及小說推理性都有加分,是非常漂亮的設計。

小說終末揭開斐卓斯和主述者其實是同一人的謎底之後,克理斯說出他覺得斐卓斯沒有發瘋的想法,讓斐卓斯和主述者合而為「一」,則是絕妙的收束──《禪》書內容意在討論「質素」和二元論,作者也讓《禪》成為「質素」的實驗之作。

過去,我未曾正式研讀任何哲學之作,依稀記得讓我開始產生「關心」傾向的,是大一的社會學課程;而哲學和社會學面對現世的詰問,才是我比較在意的切面。《禪》書討論內容龐雜,所以能夠汲取一些足以對話的內容加以再證和思考;太過艱深和陌生的段落,或許就當成哲學練習,盡情享受閱讀的過程吧。作者和譯者不約而同強調:「旅行過程勝過抵達終點」,閱讀何嘗不是?作者還說過:「做不熟悉的事有一種美感,做熟悉的事有另一種美感。」閱讀《禪》時應該帶著這樣的前提才是。

保持動態和關心是重要的,否則容易陷入僵化。就像我寫了一篇《禪》的閱讀感想,也只是諸多抵達《禪》的其中一種方式而已。每個人都可以像作者一樣,透過書寫和闡釋,驗證所謂「質素」的存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ina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